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王超)近年来,我国期货行业发展迅速,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成效显著,不少期货机构围绕产业链开展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JFM)刊载了华泰期货研究院副院长兼全球衍生品策略首席罗家俊最新研究成果。文章以《Can Storage Momentum and Its Difference of a Nonferrous Metal Predict Price Return?》为题,首次提出“库存动能”(Storage Momentum)及“库存动能差分”(Momentum Difference)指标,并应用于预测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价格收益率。这是中国期货公司首次将研究成果发表在JFM这具有国际权威的期货市场研究期刊上,彰显了华泰期货在金融衍生品领域研究的地位。
据介绍,有色金属是制造业和清洁能源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对全球产业链影响深远,传统预测模型存在局限性,需创新指标。上述文章提出的新检验方法与传统方法结论差异显著,例如传统检验认为铝无预测性,而新方法识别出部分显著性。样本外预测验证了铜和镍的模型有效性,尤其在中长期动量差异指标上表现突出。此项研究首次将库存动量概念引入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为行业提供新的量化工具,开发了适应复杂数据特征的检验方法,解决了传统模型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失效问题。
相关人士认为,此项研究在行业和学术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为期货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和套利策略依据,还推动了大宗商品市场预测理论的边界,启发后续研究(如扩展至农产品、能源领域),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促进智能投研生态构建。
对于华泰期货而言,此项研究成果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量化模型,优化客户资产配置方案,增强机构客户黏性;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如定制化报告、衍生品设计)助力抢占高净值市场份额。在风险管理方面,动态库存指标可提前预警价格拐点,辅助企业客户对冲供应链风险,降低市场极端波动下的穿仓概率,维护交易所清算稳定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华泰期货在研发与国际化战略方面实施了多维度布局:在研发布局上,公司持续推进跨学科合作,联合国内外高校重点攻关机器学习与库存周期结合等前沿课题,同时深化本土化数据整合能力,通过优化上海保税仓库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数据源的实时分析系统提升研究精度;在国际化拓展方面,依托中国作为全球金属消费大国的市场地位,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提供定制化套期保值工具,并通过积极参与LME镍合约等国际交易来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此外,公司还将成熟的量化模型封装为标准化SaaS工具,向国际市场输出“研究+投资”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技术赋能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这一系列战略举措系统性地提升了华泰期货在全球衍生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上述人士也指出,在衍生品高阶定价领域,相较顶尖华尔街机构,国内期货行业仍存在提升空间。这并非国内期货行业发展的短板,而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所处阶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建议,期货行业未来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定价模型研究和应用能力;推动期货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深化对衍生品定价理论的研究;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持续优化,推动行业稳健前行。
转载请注明:热点财经网 » 财经要闻 » 华泰期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货权威期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