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

2025月08月01日 58377浏览

  39岁毅然下海创业,20年时间两度攀登行业高峰,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的创业故事,始终围绕“电”展开。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

  从青藏高原到沙漠腹地,从箱式变电站的突破到充电网的构建,于德翔带领企业以“要做就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信念,一步步在世界能源版图刻画中国制造坐标。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

  这位永不停歇的创业者,始终信奉创新引领市场而非迎合市场的理念。“无论是特锐德还是特来电,所有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都是我们自己开辟出来的,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然后带领全行业做大做强、做好做优。”如今,于德翔正率领企业在全球能源革命中书写新传奇。

  

 

  要做就要做第一

  2004年,39岁的于德翔从工作了13年的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离职,带领20多个人“下海”创业,创办特锐德,由此展开在箱式变电站领域的第一次创业征途。

  2006年5月,特锐德中标青藏铁路全线105个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对这个项目,于德翔记忆犹新。

  “铁路上是绝对不允许停电的,要怎么保证箱式变电站做到绝对可靠?尤其是在高海拔、高辐射、高寒、缺氧的复杂环境下。”于德翔回忆说,当时,青藏铁路一次招标时很多大企业都没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因此才开启二次招标,这给了初出茅庐的特锐德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而公司提供的创新设计方案得到了高度认同。团队研发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高可靠、高海拔的箱式变电站,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105台箱式变电站的生产安装交付,支撑了青藏铁路直到今天的安全稳定运行。

  青藏铁路项目一战成名,使特锐德搭上了彼时中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列车。于德翔直言,“赶上了最好的时候”。能啃下青藏铁路项目这块硬骨头,特锐德靠的是反复打磨技术、方案与高水平创新,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我能行”。

  时代的列车疾驰而过,能稳稳抓住扶手的,从来都是有准备之人。创业五年后的2009年,特锐德成功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上市公司,拿下300001的股票代码。

  于德翔坦言,在众多电力设备中,箱式变电站一开始并不太被外界看好,“大公司不愿意做,小公司又做不好,我们恰恰找到了这个市场缝隙,把产品做成功了。”

  于德翔的理念是,“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我们喜欢做从0到1的事情,没有的我创造出来,先创造出一个产品,再创造出一个市场,要做就做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特锐德创新研发了中国第一套10kV高铁远动箱变、第一套35kV撬装移动式变电站、第一套110kV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第一套220kV预制舱式海上升压变电站、第一套330kV预制舱式升压变电站……这些“第一”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更推动了中国电力设备行业的整体进步。特锐德不仅将这些产品应用到铁路场景,也拓展到电网、新能源、石油、煤炭以及数据中心等领域,成为我国箱式电力设备领域的龙头。2024年,特锐德凭借智能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产品获得了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彰显了在高端智能电力设备领域的领先实力。

  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大背景下,特锐德依托在电力设备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持续推动产品矩阵优化与服务模式升级。2024年,公司“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4.85亿元,同比增长22.47%;归母净利润达7.09亿元,同比增长91.42%。

   

  大唐南澳勒门220kV海上升压站项目 本报记者 杨洁 摄

  构建充电网体系

  2014年,特锐德在国内箱式电力设备领域已取得不小成就。于德翔却在此时开启了二次创业,成立特来电,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经过两年时间在国内外调研,我们选中了电动汽车赛道。”于德翔创办了特来电,希望面向未来十年、二十年电动汽车的发展需求构建一套充电网体系。

  于德翔表示,第一次创业走得比较顺利,但对于二次创业,“我们艰苦爬行了整整十年,一开始我们把充电这件事理想化了。”

  不同于建充电桩,于德翔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充电网”,一字之差、千差万别。他表示,“如果中国有成千上万辆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序充电肯定会对电网造成巨大威胁,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充电网。”因此,特来电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充电网技术体系,从有效利用电力资源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移动储能资源支撑新能源发展的作用,构建起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数据网深度融合的“新工业互联网”,有效提升配电网承载力,解决了中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能源瓶颈。

  于德翔介绍,通过充电网背后的智能化系统,可以自动帮助电动汽车车主选择电价低谷期充电,电价高峰期把富余的电放出来。

  特锐德、特来电的员工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据介绍,员工晚上在家将车充满电,电价约每度5毛钱;上班时把车开到公司放电,高价卖电;中午还能把便宜的、用光伏发的电再充到汽车上;下午再卖几度电,然后再开车回家。“这样可以利用充电网储能特性,调节峰谷差。我们的员工开车上下班是不花钱的,甚至还能挣点钱,实际上我们由此做了一个能源和交通深度融合的物理网络。”

  在于德翔看来,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是天生一对,“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双引擎”,只有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碳中和虚拟电厂,才能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

  不仅如此,充电网还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把人、车、能源联动起来,未来可以成为大规模用户、车辆、能源等数据信息的入口,带来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

  在充电网技术上,特来电持续投入大量研发,拥有1400多项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承担10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了世界20项充电网核心及关键技术。

  经过10年的开拓,特来电通过技术、产品、模式的不断创新带动经营业绩快速发展。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7亿元,2024年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净利润2.9亿元。特来电因地制宜推进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五张充电网”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多层级、强联通的充电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运营公共充电终端70.9万个,其中直流终端42.4万个,全年充电量突破130亿度,市场占有率24%,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400万人。

  于德翔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充电网建设,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加大充电网技术迭代,优化“低谷充电、高峰卖电”智慧调度,构建覆盖全国充电网的最大能源数据平台,为1000家中小民营充电运营商赋能。

  出海是必然选择

  于德翔告诉记者,出海是特锐德和特来电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凭借领先的智能制造与集成创新能力,特锐德已成功将自主研发的电力设备系统解决方案推广至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地区建成了众多标杆项目。2024年特锐德实现了8亿元的海外业务合同额,同比大增131.87%。

  “不出海就出局”,于德翔表示,“出海一定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产品品质、品牌、服务、成本都要有竞争力,如果没有竞争力,出海就是死局。”

  2025年1月,特锐德签署了沙特国家电网7亿元高压移动变电站的订单。7月12日,特锐德为沙特国家电网设计制造的15套132kV移动式变电站在沙特奈季兰省的沙漠中完成最后一套的送电。于德翔表示,15套132kV的移动式变电站,一般情况要做3年,但特锐德通过惊人的团队执行力用时不到6个月就完成生产、交付、送电,完全超出客户的想象和预期,展现了中国基建速度与中国技术实力,同时有力提升了沙特国家电网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的保障能力,为沙特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从青岛生产基地到沙特沙漠腹地,特锐德沙特项目的成功投运,将开启特锐德海外业务的新篇章。

  特锐德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国际化业务战略布局,紧抓全球能源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国际市场布局和投入,通过“聚焦区域、聚焦行业、聚焦产品、聚焦服务”加快国际化业务落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