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中国铁塔启动“擎天”AI平台 加快打造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2025月11月22日 48069浏览

  11月21日,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在中国铁塔2025年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增加值较期初增长32%达到717亿元,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良好水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效显著,企业价值再上新台阶。面向“十五五”,张志勇表示,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铁塔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大幅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贡献度显著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特征更加彰显。

中国铁塔启动“擎天”AI平台 加快打造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中国铁塔2025年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本报记者 刘丽靓 摄

  “通信塔”变“数字塔”

  近年来,中国铁塔深度聚焦主责主业,实现了跨越式成长。张志勇表示,在支撑网络强国建设方面,公司累计建设基站项目超700万个,其中5G基站超300万座,为行业节约建设投资和运维成本超过4000亿元。网络运维能力持续提升,网络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方面,公司利用210万座站址遍布全国、站高望远的资源禀赋,落实数智物联服务要求,通过“5G+AI+大数据”,已有25万座“通信塔”升级为“数字塔”,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数智化治理,服务农业、环保、国土、水利、交通等十多个重点行业。

  同时,公司在支撑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也取得新进展,利用分布式电力设施和专业化运维能力,落实电动交通充换电和电力保障服务要求,深化共享发展理念,从绿色出行、电力保障、综合能源等方面服务国计民生。在320个城市部署了8万多个换电柜,服务外卖、快递配送员超过150万人;建设电单车充电端口近370万个,服务居民超3200万;推进基站叠光、储能和节能,致力于打造“零碳”基站。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张志勇介绍,“十四五”期间公司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89%,获科技奖励65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达404件,较2020年底翻了四番,制定国际标准9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1个,科技创新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聚焦“通信塔”变“数字塔”,强化人工智能创新,推出空间治理经纬大模型,主导研发了700多种AI算法,中国铁塔“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数智化治理场景入选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聚焦“通信室分”变“数字室分”,攻克无源室分共享技术,实现多家运营商、多频段、多制式共享需求,降低了60%的建网成本。与北京邮电大学团队一起,突破室分+北斗技术难题,将北斗信号引入到室内、地下,实现了车位级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聚焦“通信机房”变“数据机房”,强化边缘计算创新,积极构建异网异构边缘算力网络,推进算力像自来水一样普惠泛在、随取随用。聚焦“节能降碳”,强化新能源创新,开展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基站叠光、能源互联网研发,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五大路径锻造创新型企业

  面向“十五五”,张志勇明确了公司进军第二个“千亿收入”与“百亿利润”的宏伟目标,到2030年,中国铁塔力争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大幅提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贡献度显著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特征更加彰显。

  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铁塔将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快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一是持续锻造强大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持续锻造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和引领力,增强科技话语权和主导力。聚焦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边缘算力网络、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系统布局和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加速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水平,持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三是持续锻造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四是持续锻造强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五是持续锻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会上,中国铁塔正式启动“擎天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平台”发布。“擎天”作为国内首批通过“引领级”大模型全栈开发应用能力评测的平台,构建起“数据集—大模型—智能体”三位一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依托铁塔实践,平台已落地700余项智能应用,从数字基建的资产管理、智能运维,到企业运营的财务稽核、合同审核与智慧研发,实现跨模态智慧赋能,全面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

  未来,擎天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平台将持续拓展“AI+”新场景,以安全为基,以场景为翼,致力于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智能枢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