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柠檬悄然成为“水果新贵”。
蜜雪冰城门店里,一杯柠檬水背后的成本正在迅速上浮;全国批发市场的柠檬价格,也连续数月显著走高。与此同时,从云南生豆到进口拼配豆,咖啡豆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原料端产区气候异常导致供给连续两年下滑,以及新消费热潮所释放的需求,正加剧着整个国内软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面对动辄上涨数成的原料价格,国内茶饮、咖啡企业通过提前锁价、直接采购等方式控制成本。但这些多属个体应对策略。在新消费快速扩张的当下,原料供应市场尚缺少一套系统化的价格发现与风险对冲机制予以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咖啡等小品种期货的尽快推出被市场寄予厚望。标准化、公开透明的价格发现机制,不仅有助于企业锁定成本、提高定价能力,也将推动上游产区加快品控与规范化进程,为新消费产业注入更强的韧性与信心。
“新消费产业呼唤金融新工具。”市场人士表示,伴随中国咖啡与茶饮市场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以期货、期权为代表的金融工具或在未来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助力新消费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一颗柠檬涨到4元
在柠檬成为“水果新贵”之前,林婧从未留意过它的价格。今年6月,她在线下水果商店拿了两颗黄柠檬,标价9.9元,总重不过200克。刚刚被她拿下货架的小盒桂味荔枝,标价8.9元,总重260克。
柠檬什么时候比荔枝还贵了?
今年夏天,在多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柠檬价格从年初约9元/公斤一路跃升至14元/公斤,江苏凌家塘市场最高报价达24元/公斤。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全国柠檬批发均价为12.96元/公斤,较5月上涨13.5%,较去年同期更是飙升约65%。6月23日,全国柠檬批发价以13.39元/公斤首次超过荔枝的12.61元/公斤。
即便以高性价比著称的新茶饮品牌,也难以完全消化原材料的涨价。一张蜜雪冰城柠檬进货调价截图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引发关注。记者向多位北京地区的加盟商求证,他们均表示:“确实涨价了”,黄柠檬的采购价已上调至255元/箱,较此前参考价上涨近三成。
比柠檬价格波动更剧烈的是咖啡豆。国内某知名连锁品牌的阿拉比卡意式拼配豆,从此前约65元/袋涨至90元/袋,涨幅近四成。一位咖啡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生豆成本同比大涨近三成,逼得我在‘618’活动期间反复比价……说起来有些惭愧,本想趁大促销给老顾客谋福利,却被供应链价格压得束手束脚。”他感叹说,在2025年“天崩开局”的生豆市场上,只能盼着下半年期货行情能稳一稳,好让小商家也能喘口气。
2025年2月11日,洲际交易所(ICE)阿拉比卡咖啡期货突破430美分/磅,创40多年以来新高。但市场价格在4月后开始反转:本周四,在关税政策反复之下,ICE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一度下跌2.3%。
从商品属性来看,柠檬、咖啡等农产品均属于“软商品”一类,可可、白糖、棉花、橡胶等也在此列。融升基金农产品高级研究员徐盛告诉记者,软商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天然的价格弹性和高波动特征。原因主要在于不同于小麦等粮食作物供应地分散、价格波动温和特征,软商品的供应通常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例如全球咖啡豆供应主要来自巴西、越南和哥伦比亚,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地缘政治冲击,价格便可能剧烈波动。
“历史上曾因美国南北战争导致出口受阻,棉花价格一年内暴涨十倍。可可也曾从2000美元/吨飙升至1.2万美元/吨。咖啡类似,价格也曾从100美分/磅涨到400美分/磅。”他补充说。
供给减少 消费走热
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离不开供需两端的共同驱动。柠檬与咖啡,恰是两个典型。
供给侧冲击已持续两个年度。以柠檬为例,据央视报道,全国黄柠檬产量超七成来自四川省安岳县。去年以来,该地先后遭遇高温干旱和倒春寒,坐果率显著下降。今年进入产季后,又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干扰,部分果园减产幅度超过三成。全球其他主产地如西班牙、土耳其也面临异常气象,导致整体供应偏紧。
咖啡主产国同样遭受气候不利影响。2024年,巴西、越南等主要出口国减产明显,国际供应链持续承压。“今年国内云南省的生豆价格甚至一度高于国际期货价格。”云南省一位咖啡行业资深从业者刘海峰告诉记者,“国内需求增强叠加异常气候导致的全球减产,推高了近两年价格。”这背后是云南咖啡精品率提高、精深加工升级与品牌文化能力的整体进步。
与之对照的,是在新消费趋势带动下快速扩张的需求。“过去几年,中国已经成长为咖啡消费大国。”刘海峰表示,去年人均年消费首次超过20杯。而在2015年前后,这一数字仅为5杯-6杯。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咖啡产业年规模已突破31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
柠檬消费亦同步上扬。根据中研网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柠檬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80亿元,近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2%。作为茶饮菜单中出镜率最高的原料,柠檬已从配角晋升为主角。蜜雪冰城的爆款饮品“冰鲜柠檬水”年销量已突破十亿杯,成为现制茶饮市场最具规模的单品之一。
日渐扩张的需求遇到供给短缺,价格波动进一步放大。在全球咖啡市场上,通过期货和金融衍生品锁定原料价格、分散成本风险已是惯常操作。以星巴克为例,其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公司账面上持有价值约11亿美元的生咖啡采购承诺(Green coffee purchase commitments)。为了管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星巴克长期通过固定价格合同和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对冲。早在2021年,其时任CEO凯文·约翰逊便曾表示,星巴克通常提前12个月至18个月锁定采购价格,确保原材料成本的稳定。
国内咖啡期货尚在酝酿中。在此之前,企业只能在有限手段中寻找成本缓冲空间。
通过国际期货交易实现成本对冲是方法之一。受访专家指出,企业若想在海外进行套期保值,必须依赖境外经纪商参与国际交易。这意味着企业除了要承担商品期货本身的波动外,还要承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而且,“跨境交易的合规成本高,操作难度也比较大。”
除此之外,“一些知名采购商等大型企业也会在产季前就与上游企业签订合同,锁定价格。”刘海峰说,“这两年咖啡价格波动剧烈,下游厂商的采购模式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入云南产区直接采购,希望通过压缩中间环节获取一定成本优势。”
这种做法虽不能彻底对冲风险,但在当下国内市场中已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现实手段之一。不过,中小商家在资源调配、谈判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复制这一模式仍具挑战。
呼唤新工具“破局”
新消费浪潮带来了真实而剧烈的产业升级,供应链对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柠檬、咖啡豆作为新茶饮中被高频使用的饮品原料,价格弹性强,且高度依赖渠道的稳定供给,一旦出现价格波动,便会迅速传导至终端。在国内现有市场环境下,大量企业只能在现货端博弈,经营的不确定性始终高悬。
如今消费端需求激增,国内咖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风险管理诉求同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咖啡期货的“破局时刻”或已不远。
“一旦落地,咖啡期货有望在产业链上下游间发挥稳定预期、管理波动的功能性作用。”徐盛认为,咖啡产业链上不同角色有着各自清晰的套保逻辑。对上游种植与加工企业而言,若判断后市走弱,往往会在收获前按60%—100%的比例套保;若预判价格上涨,则降低套保比例以保留价格弹性。而对瑞幸、库迪、星巴克等下游采购方来说,若预期成本上行,则会以远期合同、期货或期权工具组合,对冲采购端的价格风险。
“例如,一个大型咖啡公司年需求10万吨咖啡豆,可能会先采购5万吨现货,剩余部分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应合约,锁定未来价格。”徐盛解释,“也可以采用期权策略,用更少的保证金锁定采购成本,这在价格剧烈波动时尤其重要。”
除风险管理外,期货工具还具有价格发现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比如期货交割品通常要求较高的品质标准,这反过来会促使云南省等地的生产商改良品种、提升加工水平,以符合标准交割要求。”他说。
徐盛认为,在国产豆与进口豆共存、国产份额仍较小的背景下,升贴水如何设置、交割标准如何制定,仍需参考橡胶、棕榈油等先例来进行。
新的消费趋势需要新工具支持。“消费在扩张,供应链也需匹配相应的金融工具。”前述受访专家坦言,“当一个产业的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是锦上添花,而且是产业运行的基础设施。”他认为,眼下的中国咖啡与新茶饮市场,正处于这个临界点上。
转载请注明:热点财经网 » 财经要闻 » 风味之外 价格之内:新消费时代呼唤金融新工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