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地缘冲突加剧、经济复苏分化与保护主义抬头,共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率显著攀升,实体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压力。在此背景下,期货市场凭借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核心功能,正成为企业锁定成本、稳定经营预期的“关键锚点”。

不过,宏源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谢鲲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市场在品种体系、市场生态及专业服务能力上,仍存在与实体需求不匹配的“深层堵点”。面对企业已从简单交易升级为对全流程风险管理的迫切期待,期货公司需从“交易中介”向“风险管理中介”加速转型,通过产品创新、生态优化与服务升级,打通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更坚实的风险保障。
期货工具成企业稳预期的关键锚点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大幅提升,给实体企业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与实体产业紧密相连的期货服务商,宏源期货深度融入产业链各环节,对客户面临的困境有着直观且深刻的感知。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体企业对稳定经营预期、管控市场风险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也为期货市场发挥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谢鲲表示,期货市场稳预期的作用,是通过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为实体企业提供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锚”,形成“预期引导—风险对冲—结构优化”的闭环机制。它并不能消除价格波动,但能将难以预测的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相对可控的基差风险或成本确定的商业模式,从而稳定企业的经营预期和投资信心。
“这种稳预期的作用,一个典型案例是我们服务的一家大型国有电缆企业。”谢鲲介绍,该企业中标后面临未来铜价上涨吞噬利润的风险,企业采用传统套期保值手段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保值效果。公司为其设计了“浮动数量、固定价格”的电解铜含权贸易方案,将累计期权结构化地融入现货合同。这使得该企业能够以一个确定的、优惠的固定价格采购未来所需的原材料,无论中标后市场价格如何飙升,其核心生产成本已被锁定。这种“价格确定”的供应渠道,极大地稳定了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盈利预期,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波动中拥有了定心丸。
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加速升级
谈及当前实体企业在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时面临的困难与行业服务期待,谢鲲认为,市场层面存在突出的价格结构矛盾。例如,部分农产品长期呈现“现货升水、期货贴水”格局,且期货价格时常低于生产成本,导致生产端面临“亏本保值”的窘境。下游企业为锁定货源品质与产地,则不得不承受较高升水入场,同时承担升贴水回落的风险。
从企业自身来看,专业能力与复杂需求不匹配是普遍问题。许多企业缺乏专业团队,难以把握套保时机与工具选择。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也无法满足企业在品质、交货地及采购节奏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套保工具在宽幅震荡行情中易失效。
面对上述困境,企业的需求已从简单期货交易升级为对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期待。谢鲲总结为三点:一是定制化解决方案,需深入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易懂、成本可控的套保方案;二是综合性服务,推动期现深度融合,打通从盘面到实物交割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低成本服务,期待期货公司推出适合中小微企业的标准化风险管理产品,并联合银行等机构,通过仓单质押、套保融资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据了解,宏源期货在实践中构建了以“标准化体系+专业化手册+场景化落地”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推动企业从“规避风险”向“管理经营”升级。
典型实践之一是在乙二醇品种上实现的“期权+交割”全流程服务。针对某中小微企业在累购期权到期后产生的实物交割需求,宏源期货通过累购期权有效控制其采购成本,并同步提供仓单交割服务,打通从金融交易到实物交收的关键环节,使虚拟盘面转化为支持生产的现货资源。
另一案例是在棉花宽幅震荡行情中推出的“熔断累沽期权”方案。面对2025年6月—7月棉花产量下降、库存走低、价格剧烈波动的复杂局面,传统累计期权难以有效应对。宏源期货于8月为客户定制该方案,最终在9月棉价回落过程中,客户不仅锁定了1140吨高位销售价格,还获得60.48万元现金赔付,实现对价格下行风险的精准缓释。
服务实体需提升三方面适配性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期货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从宏源期货的实践来看,当前市场仍存在多项深层次堵点,制约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需各方协同破解。
谢鲲分析认为,当前堵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品种体系与实体需求存在“适配缺口”。目前我国已上市期货期权品种虽覆盖多个领域,但部分实体企业急需的品种仍缺位。例如,新能源领域的光伏玻璃、锂电池回收材料等价格波动剧烈,却缺乏对应期货工具;物流运价、电力等品种仍处研发阶段。此外,部分已上市品种的合约设计与实体需求脱节,如部分农产品交割品级与现货主流不符,影响套保实效。
二是市场生态不完善导致“功能发挥受限”。当前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和投机交易为主,产业客户参与度不足。同时,期现市场衔接不畅,部分品种交割库布局不合理、交割成本高,抑制了产业企业的参与意愿。
三是专业服务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随着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升级,部分期货公司仍停留在传统通道服务,缺乏专业研究与人才支撑,“重交易、轻服务”倾向明显。行业服务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不同企业与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谢鲲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加快品种创新与合约优化。重点推进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领域品种研发,尽快推出光伏玻璃、锂电池回收材料等期货。同时优化已上市品种的交割品级、库点布局等,提升合约适用性与交割效率。
二是优化市场生态,提升功能发挥。加强对产业客户的培育与引导,推动明确套期保值会计与税务政策。促进期现深度融合,建立结合现货的风险管理平台,畅通长期资金入市,改善参与者结构。
三是推动期货公司向“风险管理中介”转型。加大研究与人才投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研究体系,培养懂期货、懂现货、懂场内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差异化竞争力。
此外,当前,不少企业对期货市场仍抱有“高风险”的刻板印象,谢鲲认为这一认知主要源于三方面。
一是对交易机制的误解。保证金制度带来的杠杆效应,使部分投资者在风控不足时可能面临损失,企业往往只看到杠杆风险,却忽视了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本质,将其误读为投机市场。
二是负面案例的放大效应。投机失败的案例易被渲染传播,而期货成功帮助实体企业对冲风险、稳定经营的正面案例,却因专业性强、传播难度大而知晓度低,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三是投资者教育存在不足。过往投教多侧重规则讲解和风险提示,缺乏对期货功能与套保原理的深度解读,形式单一,未能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
据悉,为从根本上重塑企业认知,宏源期货已将投教工作升级为三方面举措:强化正面案例传导,通过系统分享案例和邀请成功企业上门培训,直观展示期货工具价值;优化认知引导逻辑,将重点从“揭示风险”转向“阐释风险管理价值”,突出期货作为风险转移工具的属性;创新投教形式与资源整合,采用短视频、模拟交易、案例剖析等形式,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定制化培训,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市场信任度。
转载请注明:热点财经网 » 财经要闻 » 宏源期货董事长谢鲲:破解三大“适配”堵点 推动期货市场深度服务实体经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